生物監測技術興起,為生態環境 “把脈”
在人們對生態環境質量愈發關注的當下,生物監測技術異軍突起,憑借獨特優勢,為生態環境 “把脈”,成為守護綠水青山的得力助手。
生物監測技術的核心,在于借助生物個體、種群或群落對環境變化的反應,來洞察生態環境的狀況。它依托于生物傳感器、環境 DNA 監測等前沿技術,在大氣、水質、土壤等多個領域大顯身手。
在大氣污染監測方面,一些對污染物敏感的植物變身 “監測員”。一旦大氣污染物濃度超標,植物的葉片會出現特定的傷害癥狀,科研人員據此對污染進行定性、定量判斷。同時,部分生物傳感器能夠實時捕捉大氣中的有害氣體成分,并將其轉化為電信號或光信號,讓污染情況一目了然。
在水質監測領域,水生生物群落結構的變化,能直觀反映水質的優劣。當水體受到污染,水生生物群落的優勢種會發生改變。此外,像磁控生物傳感技術,能夠快速分離和檢測水體中的赤潮毒素等有害物質,為海洋生態安全筑牢防線。
陜西省環境監測中心站的研究團隊,通過構建朱鹮 qPCR 定量檢測方法,采集多種環境樣本,實現了對朱鹮分布和活動的監測,降低了人力消耗,提升了監測效率與準確性。紹興市林業局打造的林業有害生物智慧監測體系,在多個地區布設智能化監測點,自主開發應用場景,實現了對林業有害生物的智能識別、實時監測和自動預警。自項目運行以來,累計采集監測信息 923 余條,識別害蟲 147 余種,有效控制了林業有害生物的發生。
業內專家表示,生物監測技術的興起,不僅能更直觀地反映生態環境的變化,還能降低監測成本,實現連續監測。隨著技術的持續進步,生物監測技術將在生態環境監測領域發揮更大作用,為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家園提供強大助力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