土壤污染檢測技術突破 筑牢生態安全屏障
在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推進的背景下,我國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。數據顯示,甘肅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 96.15%,完成 1034 個地塊土壤污染狀況調查評估,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顯著提升。這些成效的背后,是檢測技術的迭代升級與政策體系的協同發力。
技術革新實現監測
傳統土壤檢測耗時耗力,難以滿足大尺度監測需求。近期,日本研究人員開發的光譜法為微塑料污染檢測提供了新思路,通過特定波長光穿透樣本,無需分離有機物即可量化納米級微塑料含量。國內科研團隊也在積極突破,南京大學研發的 “5S+AI” 智能監測系統,融合高光譜遙感與機器學習技術,實現農田重金屬污染動態監測,精度達 85% 以上。該技術已應用于江蘇、廣東等地,為污染預警和修復提供科學依據。
政策驅動構建防治體系
多地以 “土壤污染源頭防控” 為核心,推動全鏈條治理。甘肅啟動生態保護 “九大行動”,明確實施農用地分類管理,建立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清單。上饒經開區通過 “明察暗訪 + 無人機巡查” 模式,嚴查企業排污隱患,同步推進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和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。平涼崇信縣則推廣加厚地膜覆蓋技術,布設省控監測點動態追蹤殘留數據,實現農業面源污染防控。
智慧監管提升治理效能
物聯網與大數據技術的深度應用,正重塑土壤污染治理模式。全國已建成固體廢物信息化監管平臺,實現危廢全生命周期追溯。部分地區試點 “土壤環境監測云平臺”,集成傳感器網絡實時傳輸溫濕度、重金屬等數據,結合 AI 算法生成污染擴散預測模型。例如,大慶市通過該系統鎖定化工園區土壤污染風險點,指導企業完成 23 項整改工程,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提升至 98%。
綠色轉型激發生態價值
隨著《土壤污染防治法》深入實施,各地探索 “生態 + 產業” 協同路徑。甘肅金昌市將污染場地修復與光伏電站建設結合,實現土地資源再生利用;廣東清遠通過 “土壤修復 + 現代農業” 模式,將重金屬超標農田改造為有機蔬菜基地。數據顯示,2024 年全國土壤修復產業規模突破 500 億元,帶動就業超 10 萬人。
未來,我國將加速構建 “監測 - 評估 - 治理 - 監管” 一體化體系,突破土壤碳匯核算、納米污染物檢測等技術瓶頸。隨著綠色技術創新與政策紅利釋放,土壤污染防治正從 “被動治理” 轉向 “主動防控”,為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注入強勁動能。